2016年3月27日

蔡明亮《郊遊》

還記得前兩年在美術館看《郊遊》時的震撼。那是我第一次喜歡蔡明亮的作品。

事後回想,美術館的氛圍似乎幫助我用另一種角度重新認識他,也消弭了某種買票走進電影院時的期待(意識與下意識地)。而他的作品也的確更接近某種錄像式的展覽,即使作者本身輸出一個最貼近自己的詮釋與說明(電影),但美術館的陳列與呈現,讓觀眾能更隨興自由地解構與重組所有觀看、被觀看的影像與意念。

電影不一定只能是藝術,但當進入美術館時,它就能再次提醒我們,這永遠是一個在看與被看之間相互凝視與反思的,最美的媒介。我覺得他找到了對的地方。雖然觀眾很少,至少來的人會更容易喜歡他的電影(真心的或假掰的)。

因為這樣,他可以繼續做自己。




2016年3月11日

傳記電影的兩難《叛逆年代》

若不作為一部傳記電影來看,其實我是喜歡這部片的。雖然《叛逆年代》沒有明擺著是一部傳記電影(畢竟就是沒將主角名放在電影名之中),但詹姆斯狄恩幾個字一搬出來,讓人不往那方向想也難。這一來,就硬生生增加了許多包袱與原罪。

導演選擇的切片,是詹姆斯狄恩在正式出道前遇上攝影師丹尼斯的一小段日子。因此情節推進十分平淡,前半段甚至平淡到令人有些不耐。但在城市的日子中兩人幾無交集,還在互相試探與摸索,或許也映照出兩人活在繁忙大城,庸庸碌碌討生活,面對客套與市儈的種種不適應。電影後半段回到詹姆斯狄恩的家鄉後,兩人似乎都漸漸釋放,愈發能面對彼此、面對自己的人生,也做出自己想要的抉擇。

看到電影中段才會發現,真正的主角是攝影師丹尼斯(這也沒辦法,誰叫導演也是攝影師),詹姆斯狄恩只是一個性格完全迥異的對照組。兩個都試圖想要證明自己的年輕人,還在不知所以的道路上掙扎,相遇之後,似友情又非友情的相處,刻畫出所有曾躁動而叛逆的青春,這是有關「一個男孩如何追尋夢想」的故事。詹姆斯狄恩回到學校後,對著學弟妹們在舞會上的一番談話,更點出了「叛逆年代」的主軸。而同樣作為一位攝影師,不知道電影中的丹尼斯,又有多少安東寇班自己的影子呢?

只不過,電影對於「一個男孩」如何追尋他的夢想著墨太多,兩個演員對戲實在沒有太大火花,情節上兩人相處也顯得疏離沒有互動,並沒有發揮太多1+1大於2的效果。

而最令人扼腕的,還是「成也詹姆斯狄恩,敗也詹姆斯狄恩」。將宣傳焦點放在一代傳奇巨星身上,或許是不錯的方向,但也是一招險棋,而丹恩狄漢的詮釋真的不夠到位。帶點懶散的純真叛逆,被他演得像個睡眠不足的嗑藥鬼,更別說圓圓臉又肉肉肚的他,真的一點也不像臉頰凹陷又是長臉的詹姆斯迪恩啊。光看外型,或許飾演攝影師的羅伯派丁森還會是更好的選擇吧,更別提要跟詹姆斯法蘭科版本的詹姆士狄恩相比了(好歹也找個方下巴的啊!)。

2016年3月10日

這就是好看的電影!《飛躍奇蹟》

《飛越奇蹟》改編自真實人物「飛鷹艾迪」的故事,他在眾人不看好的狀況下,成為首次打入奧運殿堂的英國跳台滑雪選手。運動員的真實故事,感覺就超熱血的對吧?不過影片熱血歸熱血,卻跟想像中的有點不太一樣。被稱為「飛鷹艾迪」的他,其實沒有傲人成績,也從未獲得一面獎牌,而且國際奧運會守則上的「飛鷹規則」也因他而生——想代表該國參加奧運的話,你必須是位頂尖的選手。

這樣一來,這部片就變得很值得玩味了:要說艾迪是成為英雄的魯蛇,但他什麼光榮戰績也沒有;要說他失敗好像也不對,因為他不但成功達到自己的目標,還捲起一股艾迪炫風,人人都愛他!從小就想成為奧運選手的艾迪,為了達成目的,不斷轉換目標,千方百計要進入奧運國家代表隊。本來是滑雪選手,卻因為跳雪比較「冷門」,更有機會代表國家而選擇了這項運動……等一下,只為了參加奧運,隨便幹嘛都行,這樣不是很像在亂搞?但是為了參加奧運,想盡辦法找出任何可以參加奧運的方式,他是為了「奧運」而努力不懈啊!

而也正因艾迪「非專業體育競技選手」的設定,讓本來可能過於黑暗陰沈,或許會「神鬼獵人」化的痛苦追夢之旅,變得可愛又親近。想像一下你所知的熱血體育電影,哪部不是充滿痛苦、掙扎、忍耐、汗水(甚至血水)的?這部片卻一反常態地搞笑又歡樂,艾迪設下的目標雖然天馬行空,卻合乎他天真的邏輯;而因為他的天真,一切污衊跟不看好和黑暗深沈的算計,也都成為夢想路上笑笑鬧鬧的小插曲。不過搞笑歸搞笑,有關運動和跳台滑雪的危險緊張,卻又絲毫不馬虎,比賽的緊繃與臨場感也全都超到位,第一人稱視角的運動場景,更是超熱血啦~~~


要將艾迪詮釋得憨厚卻不痴呆,天真但不是笨蛋實在很困難,但泰隆艾格頓辦到了!他真的很神奇,明明他完全不是我喜歡的外型,但每次看他的片都覺得很喜歡他/這個角色,不管演什麼都好討喜。哎啊,而且他跟休傑克曼的組合真的太犯規啦,為什麼泰隆艾格頓可以跟任何類型的熟男帥大叔搭配的這麼好啊,他不是吃姊姊菜而是吃大叔菜吧?(無誤)

熱血小蝦米,帶著搞笑幽默的樂觀翻轉人生,說穿了,這就是一部老套的電影。老套到你光看預告就可以猜到劇情發展;光看出場人物,就知道接下來他們會扮演哪種角色。扮演說書人的酒吧老闆娘,負責解說劇情與出場人物特色,也是男主角所有的情報來源;艾迪有一個溫馨的家庭,爸爸很嘴硬而且不太看好兒子的運動之路,但是仍然愛他(而且是艾迪真正的「金援」啊,這麼實際!),媽媽則是無條件支持他的溫暖慈母,當他又做夢想「去奧運」的時候,媽媽就會給他一個餅乾盒讓他裝獎牌;一干挪威運動選手,是賣肉兼刻苦訓練的對照組;英國隊員與奧運協會長官,是不看好又百般阻撓的反派;還有明明老了還帥到沒天理的休傑克曼(中間一段跳雪場景,根本帥到人神共憤),絕對會成為帶領艾迪走上真正運動員之路的關鍵人物,而艾迪也會用她純真樂觀的個性改變這位陰沈放蕩教練的人生⋯⋯

而即使上面這一大段,已經快把電影劇透光了,卻仍然不會影響這部片的精彩,因為,有的老套俗不可耐,有些卻俗得精彩,俗得喜歡,俗到讓你覺得就是在演自己(因為我們都是俗人)。這是一部把老梗發揮到最好看極致的電影,節奏掌握實在太棒,無論是熱血、衝突、搞笑、溫馨,甚至連彆扭都恰到好處。你知道故事會怎麼發展,你甚至能預測所有的情節,卻還是跟著劇中人又哭又笑。就像好吃的炒飯,最簡單也最困難,每個人來炒也都有各自不同的巧妙滋味。這部片的好看就在,你明知道這是一盤炒飯,卻還是得吃下肚,才知道他是哪一種好吃。


非常喜歡片尾「芬蘭飛人」與艾迪在電梯裡的一番對話,他說:「我並不在乎有沒有得到獎牌,重要的是我有沒有發揮自己的最佳本事。」這句話點出了「神之選手」與「平凡人」的同與不同:艾迪永遠不可能追上5,6歲就開始練滑雪的選手,更別說像他這樣萬中選一的天才。真正的天才是可以在得到無數獎牌、破了無數紀錄後說出「我不在乎獎牌」,可是真正的天才,也擁有跟艾迪一樣的特質:永不放棄的意志,永遠試圖超越自己。只要願意,我們就能擁有同樣的心。

不少媒體說這部片像是英國版的阿甘正傳,我倒認為兩部片恰好相反:明明是虛構人物的阿甘,卻拍得好像真有其人的傳記;明明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飛鷹艾迪,卻拍得更像電影,但這反而讓我更喜歡這部片了。因為,即使人生不是童話,我們也能靠自己把它活得像個童話。

這部片一定不會進入大師殿堂,也不會成為名留影史的經典、也不會入圍什麼坎城柏林——就跟艾迪本人一樣,什麼獎都不會拿到。但那又怎樣呢?人生為何一定要追求卓越、追求成為經典、追求成為不朽?

就像片中無數次引述奧運創辦人所說的那句話: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n the Olympic Games is not to win but to take part, just a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n life is not the triumph but the struggle.(奧運中最重要的事情並不是奪標,而是參加比賽;如同人生中最重要的事,並不是凱旋勝利,而在掙扎的過程。)

帶著媽媽給你的餅乾盒,期待著可能裝進盒子裡的那面獎牌(或許沒有),享受人生的掙扎吧。記得,全力以赴、永不放棄!

嗷嗷奶奶,掰掰

這個星期天我照例睡到中午(沒錯我這個年紀還是可以睡到中午很強吧)才醒來,懶散地梳洗過後準備出門覓食,在出門前隨便地滑著手機,卻忽然看到嗷嗷走了的消息。 整個人從頭到腳都冷了起來,但一字一字地把全篇讀完後,心情卻感到稍微舒緩了。高齡22歲,沒有病痛、沒有嘔吐、沒有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