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知道自己為什麼不喜歡《告白》了。
看完電影的當下只知道自己不喜歡,但卻無法說出一個確切的原因。感覺被操弄,斧鑿的痕跡太過明顯,卻不懂這種感覺哪兒來的。
走出放映廳後和朋友討論著,她說,這種題材的確太常在日本創作(小說漫畫電影)中看到了,但這畢竟本來就是日本文化的一部分。我當時如此回答:可是《青春電幻物語》是同樣的題材,我就非常非常喜歡啊!
有了依憑,便就此開始思考,才發現了我不喜歡《告白》的原因。
因為《告白》中,每個人行為背後的動機都被具象化了。導演的確完美的串接了一個平鋪直敘,設定平凡的故事,並用錯綜複雜的影像語言完美的展現不同面向角度的告白。但告白這個行為本身,就已帶有太過後設的剖析。
世界上的霸凌這麼多,每個人都有一個這麼具象的理由嗎?每個人都會碰到這樣一個非復仇不可的老師嗎?當所有人都同時向黑暗面靠攏,全班同學都是參與霸凌的加害者,出場角色都是殺人兇手,卻顯得角色越加扁平。老師看似平靜冷淡的表象和內在的沉著殺意雖然帶來強烈的反差,但是仔細一想,其角色塑造和失序行為跟霸凌國中生並無二致,不過就是個更沉著冷靜思考更縝密年紀更長的霸凌施暴者。
失去女兒的確可憐,所以被自己兒子殺死的母親就不可憐了嗎?這樣的情節安排就能說明所謂生命了嗎?想來想去故事本身的題材選擇,在價值觀的面向上就不合我胃口,導演又在背景部分細加雕琢,試著想一脈相承的說明霸凌現象的由來,讓我覺得一切的斧鑿痕跡都過於明顯。有時候就只是「好玩」「我討厭你」「沒為什麼」這些無所謂般的理由,看過小孩子一步一步的凌遲路邊抓到的小蟲子嗎?所謂犯罪都真是這樣有機可尋的嗎?
當然這部片本來就叫「告白」,「告白」本來就是讓線索還原,一刀未剪的赤裸。可是若真要討論起來,這些所謂的客觀理由根本無從探究,因戀母而起的殺機,那戀母的情節又從何而來?父親角色的扮演是否也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做為一個母親,又是什麼樣不同於別人的愛意,讓她甘心如此報復?原因背後永遠有原因,理由背後永遠有理由。
別問我看個電影為何如此認真追究,因為導演告訴我他就是這樣追究出了這部電影啊!大量的鮮血飛濺和殺人場景,看多了也就麻痺了,《追殺比爾》不過也就如此而已。這麼單一扁平的恨意和殺機嗎?即使是愛也源自扭曲的寵溺與疏離嗎?當一切以黑暗的青白冷調為源頭,加上偶一為之的暗紅色鮮血,不只角色,連電影本身都彷彿扁平單一了起來。當一切黑暗堆積到了極限,卻彷彿物極必反的成為一個黑色幽默般的玩笑,就像少年B的自白,一點感受不到顫慄和悲傷,還帶著輕蔑的戲謔。
難道這就是導演想傳達的「命」嗎?如同黑色幽默般的「命」?而我,討厭黑色幽默,因為有些事,就是不能開玩笑的。
其實不過就是部平鋪直敘的校園霸凌片,在看多了校園霸凌漫畫電影後,《告白》在角色設定與劇情走向並無特別突出之處。但多虧了導演功力,把一個60分的校園凌霸故事說成了80分,即使斧鑿痕跡也是那樣明顯,但還是很喜歡告白中那每一個彷彿停格的慢鏡頭,和每一個形跡交錯,線索迂迴劇情推展,和每一幕松隆子冷淡青白兀自壓抑著,閃爍憂鬱和殺機的眼瞳。
所以,不是不好,只是這不是我所認同的世界觀。不是該像那部即使已記不清完整劇情的《青春電幻物語》嗎,總每每在聽到電影中熟悉的德布西時,湧上所有青春的不堪和慘綠,卻帶有一點甜苦的芳香。
真實世界是有沉默有激辯有行動有默許有善也有惡的,笑中帶淚喜中帶憂,迷惘中有人向前走,有人被留下來,有人就這樣死去。像是永遠忘不了的那個莉莉周周女孩,做著飛翔的美夢卻心痛得讓人流淚;像是我們永遠不懂一個好學生如何搖身一變成為霸凌頭目。但需要懂嗎?有人會真正懂嗎?只要找一個生命中的莉莉周周,一個「以太」讓我們全然相信就好。
有誰能真正看透另一人的心?一個人的告白又是可以全然相信的嗎?與其如此,說出的話語真真假假假假真真,我寧可凝視《青春電幻物語》中,逆著光的草原,無聲的吶喊,看不清楚聽不見。青春的心思,就任憑各自猜想吧。在黑暗中總朝著那搖晃而微弱的光源前進,但沐浴在陽光下時,卻也逃避不了逆光中的黑暗,那唯美的殘酷一刀一刀割著,才是又苦又甜的人生啊。
It should be All About Lily Chou-Chou.
後記:
難得看見對《告白》跟我有同樣觀察的人。
假面的告白 by填鴨教室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