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預告片會覺得《女權之聲》可能又是一部慷慨激昂、正義凜然、流血流汗、拚死拚活的革命電影。當然這些熱血衝腦的部分也存在影片中,但我很高興它不只是像預告片看起來那樣衝撞(或許最激烈的部份全都剪進預告了)——這不是一個抗爭革命的樣版英雄故事,女主角一點都不特別,不是那種「我要改變世界」「我有一個夢」的大人物,甚至不是出身低賤的草莽英雄,就真的是一個極其平凡,甚至有些怯懦的普通女孩。
凱莉墨里根飾演的女孩茉德,只是一個跟其他人一樣的普通洗衣女工。過著日復一日的日子,她不懂什麼女權,也不懂什麼政治,她一開始甚至總是躲避、拒絕面對問題。然而,為什麼從「我不是女權主義者」 到「如你所見,我是一個女權主義者」?一切都只因為官逼民反(男逼女反),而最後推了她一把的,也是這看起來所有理所當然的壓榨。如同茉德對警佐說的:We break windows, we burn things. Cause war's the only thing men listen to!沒有人生來就想革命,若能平凡,誰不想平凡呢?
「投票權對你意義為何?」
「我從沒想過能投票,所以沒想過它的意義。」
「那妳為何而來呢?」
「我想或許…在這輩子…生活能夠有所不同。」
當啟蒙的種子種下,就會發芽生根並且茁壯。我喜歡這部片告訴我們,所有改變,都是從這樣微小的地方開始的。你看著她,一步步走向女權,一步步認識自己與世界。她很清楚,像她這樣一個女孩,或許只是一場大戰役當中的小小棋子,但身為炮灰又如何,只要擁有身為炮灰的自覺。We're both foot soldiers, in our own way. 影片中優雅的國會議員夫人更與這些在泥沙中打滾作戰,一次一次被毆打、被關、狼狽絕食的女子成為最佳的對比——魯蛇與炮灰最不起眼,最容易被利用,但卻默默地建構了世界,推動著世界的革命,他們代表了人民,所有真正偉大的無名鬥士。
我更喜歡的是,這些被貼上標籤的「女權主義者」,為了「想跟男人一樣」而戰鬥,但支持著她們的,卻是深植於心的母性。因為身為母親的起心動念,因為身為母親的不懈奮戰,甚或因為身為一個母親而選擇放棄一切。她們同時擁有女性的溫柔與戰士的頑強,是那麼令人動容:If the law says I can't see my son, I will fight to change that law.
因此我不禁要說,凱莉穆里根真的太棒了,她永遠可以演出微小細膩的人性,所有軟弱與猶疑不定、害怕恐懼卻又有所堅持的詮釋,都讓這個角色變得如此生活化又充滿立體感。甚至這部電影裡的男人也都立體,茉德的丈夫(班維蕭)或警佐,也都並不是什麼「壞人」,他們只是順隨流俗的普通人,疑惑著:生活得好好的,你們為什麼不聽話?乖乖聽話不就沒事了?這是屬於既得利益者的傲慢與盲點,也是所有革命的難題。除了打開自己的眼睛,我們也得打開別人的——不管是軟性的溝通,或是一次又一次的衝撞。
我喜歡這個故事描繪的不只是女權,而是人權:我們都想要愛,我們都渴望自由,我們不比你尊貴,也不比你卑屈,我們只是想要跟你一樣,有權決定自己的命運。
只是,沒有衝撞會在一場戰役中完成,因此導演收尾在一個非常聰明的地方,讓觀眾了解這不過是一個大時代中的切面,即使一切頹勢扭轉,也不代表勝利。片尾的字卡更讓你知道,關於女權/人權,或任何其他任何抗爭,從來都不曾結束。為了能平凡、自由的活著,當眼睛被打開的那一刻起,就開始了一場永不止息的戰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