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26日

Patients have to be patient.


未命名

醫院裡如果都是這樣笑容親切甜美可人長相又正的護士,就算等待看診的時間再漫長,病人看起病來大概也會開心點。


陪室友上醫院的這次經驗,讓我見識到了英國之沒效率到了極點的程度。(語無倫次的文法足以說明我的激動)

事情肇因於爲了減肥而開始練習瑜珈的V室友,因為試圖在沒有熱身的情況下做出人體拱橋的高難度動作,導致尾椎骨嚴重受傷。一開始本以為只是普通的拉傷,休息一下第二天就好了,沒想到隔天起床連走路都有困難,隨便跨出一步,尾椎都疼痛難當,連平常走去學校花費大約十分鐘的路程,她竟然也走了半個小時。

這下事情非同小可,於是覺得還是看個醫生比較保險。一開始時還慶幸英國有非常貼心的NHS(註一)系統,感覺是非常健全的醫療制度,又對學生很親切,於是便決定先到學校的醫務室掛個號。沒想到小姐卻說,看起來沒有很嚴重啊,還可以走路還好吧,回去休息一下應該就可以啦。最後在死拖活拖的哀求下,好不容易才安插了一個號碼。這樣半殘的日子過了兩天,情況越來越嚴重,醫務室那邊遲遲沒有消息,每次去問都說再等等,V室友問了些在英國久居的朋友,才知道:這種按規矩來的掛號,不等上一個月是輪不到你的!


但這樣行動不便的日子怎能忍受上一個月?她可是連樓梯都不能爬,還跟住在一樓的我換了房間。這下只好使出撒手鐧,大約凌晨一點半的時候,我便陪著V室友坐計程車去最近的 Royal Imfirmary,佯裝成當晚跌傷的病患掛急診。我們還把情況搞得很危急的樣子,當我幫她掛號時,她就在旁邊演出痛到快要昏倒的戲碼,然後我再跟著補充她剛剛痛到昏過去之類云云,試圖想讓急診快些進行,這個賤招看來似乎很奏效,第一輪護士的初步病況登記很順利,在五分鐘之內就快速的完成了,並獲得一顆醫院賞賜的的止痛藥。

沒想到,接下來才是惡夢的開始,我借了個輪椅,將V室友推到有電視的等候區,就開始了無止盡的漫長等待。10分鐘,15分鐘,30分鐘,一個小時,兩個小時,三個小時,始終沒有任何醫護人員出現。一開始我們還悠閒的聊天,等到第三個小時的時候,兩個人已經上至女皇,下至遊民,把整個英國從頭到尾從裡到外罵透透了。完全空等的三個小時,浪費時間之外,萬一急診病患沒有在黃金時間被治療該怎麼辦?我實在很懷疑,英國人真的了解 emergency這個單字的意思嗎??

當我第三度想去找初診護士質問的時候,才發現等候室裡貼了一張紙,上面寫著:「醫院的醫務繁忙,所以可能無法及時處理所有病患,我們保證在四小時內,急診病患都能獲得最好的治療。」我一字一句讀完之後,就和V室友一起崩潰了。原來四小時是基本啊!重點是醫院裡的病患明明少得可憐,怎麼進度還是如此緩慢?看來我們都被台灣的良好效率養大了胃口,平常在空蕩的夜半醫院裡等上四小時看病不是很令人髮指的事嗎?難怪急診室裡其他的英國人都一臉理所當然的平靜,還有個看來像被喝酒鬧事的人打得頭破血流的警察老神在在的看著雜誌,而那些一直嚷嚷怎麼還沒輪到我們,爲什麼我們等了這麼久的都是些看來像是移民的有色人種。


在時間快要逼近四小時大關的黃金時間時,我們被適時的安排到急診室治療去了(這時候就這麼有效率了)。但是進入急診室之後仍然要等(這樣算不算醫療詐欺?超過四小時了喇!),之前因為有許多先我們進來的病人而感到憤憤不平的我,這下可開始同情他們了,急診室裡少說有20幾個隔間,許多都是剛剛候診室裡熟悉的臉孔,每個隔間都躺了病人(和家屬朋友),每個人,都在等

安靜的醫院裡很好睡(可知病人實在很少),我就在等待的空檔時睡著了(根本就過了正常睡覺時間很久)。也不知道睡了多久,好夢正甜的時候,醫生忽地拉開簾子走了進來,天知道這時候根本沒心情抱怨,也沒心情演戲了,只想趕快陪室友把病看完回家睡覺。在一番診治之後,醫生表示需要照個X光看看有沒有挫傷之類的問題。於是,又開始了已經不知道第幾次的等待……


後來的情形也懶得贅述了,簡言之,就是一連串的,等待。這篇文章若化成大綱撰寫,大概會變成這個樣子:生病→醫務室→等→去醫院→掛號→等→進急診室→等→醫生診療→等→二次診療→等→X光片→等→回診室→等→最後診療……

其實這一切還沒完,還剩最後一個拿藥的步驟,但兩人實在等不下去了,加上醫生也說尾椎受傷沒有任何辦法可以加速復原,只能開止痛藥好好修養等(又要等!!)它自體恢復,於是我們便直接省略了最後一關。凌晨一點半就報到的診療,在結束時已將近早上八點,我也沒力氣算到底花掉多少小時了(明明只是看個尾椎而已)。走出醫院大門時,已然天色大白、鳥聲啾啾……但兩人都沒有咒罵,一方面是在候診室的時間已久得足夠讓我們飆出所有生平所學的髒話,一方面則是兩人都迫不及待的想回家擁抱柔軟的棉被跟枕頭。

總算明白語言和文化的密不可分,英文裡patient這個單字不是沒有道理的。


《註一》:NHS(National Health Service)是英國的醫療制度,類似台灣的健保,只要註冊成為會員,一般的病和一些例行的身體檢查,基本上都是「免費」!海外人士只要具有六個月以上的居留權也可以加入。聽起來很吸引人,不過我自己是覺得「不用錢的最貴」,此篇文章不停等待的差勁效率即可對此稍作說明(雖然NHS能發展這麼久,也一定有其優點)。本以為這些不滿是被台灣制度養大的胃口,後來在學期中的某堂digital health的課中才發現,英國政府對於NHS中的某些負面問題也很頭痛,正試圖以一些新科技輔助達到更好的效果。

(最後一段怎麼變得這麼學以致用?)

(而且感覺好吊書袋啊!)


延伸閱讀:英式效率


2 則留言:

  1. 希望我在英國不要生病 一一

    版主回覆:(05/25/2009 06:48:31 PM)


    祝你身體健康 /~\

    回覆刪除
  2. 我也是不敢恭維
    話說我手指一隻一直在犯疼
    一隻骨頭會咖拉咖拉響
    我都決定忍到回台灣看
    因為我聽說了兩大例子
    提供來加註可怕的英國急診
    一個女的半夜剃眉毛剃到不小心肉割下來
    血流不止送急診依舊讓她流了四小時的血才等到
    一個男的硬式隱形眼鏡破裂眼角膜割傷
    痛到張不開眼掛急診依舊給他哀了四小時的嚎才等到
    嗯哼果然都是黃金四小時的準則
    轟爸也跟我說我去看醫生也只是會跟我說沒事多休息就好了
    所以我十分想念台灣可以有病沒病到處看醫生的暢快

    版主回覆:(06/08/2009 10:49:53 PM)


    真的!出了國才感覺
    台灣除了髒了點亂了點擠了點,沒有什麼比不上別人的

    回覆刪除

嗷嗷奶奶,掰掰

這個星期天我照例睡到中午(沒錯我這個年紀還是可以睡到中午很強吧)才醒來,懶散地梳洗過後準備出門覓食,在出門前隨便地滑著手機,卻忽然看到嗷嗷走了的消息。 整個人從頭到腳都冷了起來,但一字一字地把全篇讀完後,心情卻感到稍微舒緩了。高齡22歲,沒有病痛、沒有嘔吐、沒有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