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12日

《鹿男》試讀





話先說在前頭,《鹿男》不是不好,只是不甚合我胃口罷了。

簡單來說,《鹿男》是一本相當「典型」的小說。

說到所謂的類型,就不能不提電影。在電影研究中,類型理論的存在是因為工業法則使然,
這不但給予工業體制複製操作的良好範本,也為觀眾配套了對電影觀賞的認知。
在許多產業也逐漸工業化/資本化的趨勢之下,類型法則也可以逐漸套用在其他的「產品」上。

《鹿男》便可說是日本小說中,受到「輕小說」和「動漫」影響而逐漸類型化的一個好例子。


有關「輕小說」的定義,以下節錄自維基百科

有關於「輕小說」目前仍很難有人能夠對這類內容含蓋青春、校園、科幻、奇幻、恐怖、歷史、動畫等類別的作品給予明確的定義。
歸納出以下幾個特點:

1. 主要以青少年等年輕讀者為對象的娛樂小說。
2. 以讀者平常使用的口語來書寫。
3. 內頁上大量使用插畫,有強烈的視覺效果(但有的也會沒有)。
4. 封面有漫畫風格,就像漫畫的封面一樣。
5. 風格上受到漫畫、動畫的影響,會帶有動漫風格。
6. 作者並不是向青少年訴說一個故事,而是以和青少年讀者相同的視點來描述作者本身認為有趣的故事。
7. 暫時只限形容日本出版的小說,因為到現時為止都沒發現從其他地方推出的輕小說。


熱愛日本文化/動漫的人,從劇情走向、寫作風格和故事背景,人物思維中,非常容易就能找到在《鹿男》中受到輕小說及動漫影響的蛛絲馬跡。
除上述所點出最概括性的特色之外,也有一些「典型」的故事模式:

(一) 無能/神經衰弱/沒有女人緣/自卑的男主角,會因為一些莫名奇妙的世界而背負起拯救世界的責任。
(二) 主角身邊必定有幾位輔助劇情推進的腳色。(包含動作派、智囊派、智者派、忠心小跟班等。)
(三) 劇情推進過程中無可避免的出現誤導劇情的支線。
(四) 作為男主角死對頭,極「不典型」的女主角。(但此種「不典型」也已成為「典型」的一種。)


雖然《鹿男》跳脫了傳統模式,帶有非常強烈的畫面感和戲劇張力,人物對白也十分平易近人,但這些本應成為全書最大賣點的寫作風格及參雜大量日本神話的歷史背景,卻落入了輕小說的窠臼,若沒有夠明確主題作為支柱,就很容易成為空泛的類型賣弄。若與市面上琳瑯滿目、五花八門的輕小說相比,《鹿男》的主題、劇情都不算是最吸引人的一本,新鮮感不足,加上故事主題的期待落空,正是我對《鹿男》有些失望的原因。


但我必須再次強調,鹿男不是不好,只是時至今日,對於書本/小說/文字仍抱有種「文以載道」的期待,於是自以為是的盼望在冒險、奇幻、青春校園的背後,我能看見更多的抒發和表達,即使是如同宮崎駿(文案如是說)那樣有時過於說教式的議題,也不啻是為一項良好的嘗試。

但就像《007》等類型片帶來的華麗票房、聲光效果、娛樂滿足和死忠影迷,所謂的「輕小說」能跨越原本狹窄的動漫大門,並融入較為大多數人所接受的世界,或許,《鹿男》也替出版開創了另一種不同的可能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嗷嗷奶奶,掰掰

這個星期天我照例睡到中午(沒錯我這個年紀還是可以睡到中午很強吧)才醒來,懶散地梳洗過後準備出門覓食,在出門前隨便地滑著手機,卻忽然看到嗷嗷走了的消息。 整個人從頭到腳都冷了起來,但一字一字地把全篇讀完後,心情卻感到稍微舒緩了。高齡22歲,沒有病痛、沒有嘔吐、沒有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