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1日

紀錄片的虛假與真實《白先勇:奼紫嫣紅開遍》

紀錄片就是紀錄眼睛所見的真實。真的嗎?眼睛所見的就是真實嗎?你確定你看見了所有的東西嗎?

紀錄片其實跟新聞報導很像,都是在有限的素材內,選擇、拼湊、編輯、整合,然後組成一個脈絡完整的「成果」。這成果雖然都由真實而來,但流過不同的篩子後,誰揀選了什麼、留下了什麼,總會形成各形各色的意志。你可以同意或不同意最後的結論(如同你不認同記者的報導),但是結論如何形成、結構是否紮實、推論是否合乎邏輯、線索與細節是否周詳,才是我們評斷一部紀錄片/一篇報導好或不好的標準。

由此觀之,我認為白先勇這部紀錄片無疑是失敗的。的確,白先勇是出色又有話題的人物,不僅是文學界的經典,閱歷經驗也極為豐富,絕對能讓電影增色不少。但這部影片素材豐富歸豐富,組合起來後卻像兩個小時的流水帳,只靠白先勇一人撐場面。當主體/被攝者超越影片本身的時候,導演彷彿隱形,那麼誰來拍不都一樣嗎?

即使拍成「文學神主牌」都不要緊,只要能合乎邏輯的告訴我,白先勇之所以成為神主牌的原因,都行。但不管是什麼樣的主旨,我都看不到,只有兩個小時「白先勇談話」無章法的破碎剪影。許多太過矯揉造作的鏡頭一再出現,若連觀眾都能一望即知白先勇被「擺拍」的刻意,如此「有意識」的攝影,卻拍出如此「沒有意識」的紀錄片,是否太過矛盾。

而最失敗的或許是,沒有章法、主旨、教條式的影片,沒有魅力討好對白先勇無從認識的年輕一代;對於我這樣中文系畢業,曾熟讀並集滿他各式著作、還能捧場看過青春版《牡丹亭》的半個粉絲(說半,是因為人外總有人),所有淺碟的過場、介紹,每一段無意義的假文青著作摘錄,都令人不耐。

好想問問導演:究竟多了解白先勇?究竟做過功課沒有?還是就像抄抄討論板、看看你水管就拼湊出一篇報導的記者一樣,從來未曾跟你被攝的對象形神交會呢?

嗷嗷奶奶,掰掰

這個星期天我照例睡到中午(沒錯我這個年紀還是可以睡到中午很強吧)才醒來,懶散地梳洗過後準備出門覓食,在出門前隨便地滑著手機,卻忽然看到嗷嗷走了的消息。 整個人從頭到腳都冷了起來,但一字一字地把全篇讀完後,心情卻感到稍微舒緩了。高齡22歲,沒有病痛、沒有嘔吐、沒有失...